贵阳黔灵山弘福寺
位于贵阳市区黔灵山。黔灵山原名大罗木山。清康熙九年(1670年),赤松杖策游方攀援大罗木山,见群峰中有一平地,谋建寺。山主罗妙德愿施舍。康熙十一年(1672年)开建,时逢后山坍塌,村民将所倒大树搬至山顶作建寺用。历一年建成大殿及两厢房屋、僧寮。康熙十三年(1674年)建观音殿。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,滇黔总制秦流荣、滇抚军王继儒与贵州抚、提、司、道官员共同捐资修建藏经楼,居士陶净尚捐资购请大藏经一部。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,黄旗都统翁萨赖修天王殿;贵州布政使蒋寅、臬司李之粹等人捐资装修天王殿金像建方丈室,并改路道由前山上山,道旁设置亭台,赤松自置正殿左右厢房及寺田。
弘福寺建成后,赤松订立寺院“清规”,要求寺内各级人众恪守其职。乾隆五年(1740年),贵阳府谕令寺僧种植竹木杉松数万株。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,立“护法碑”,严禁军民差役、寺僧及居民人等滥砍林木。嘉庆十六年(1811年)重修园觉殿,咸丰五年(1855年),铸鼎炉,建天子台,重修山路,添砌栏石。民国初年,完成重修大佛殿、弥勒殿、斋堂、库房、厨房等。
贵阳黔明寺
位于贵阳市南明区阳明路。创建于明末,清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重修。道光末年,寺僧将寺房典卖殆尽,时逢川人舒国训举家迁黔,居黔明寺旁,出资维修,从道光29年(1849年)开工修建,至咸丰元年(1851年)竣工。添建三层八角高楼(名奎元阁),修后堂西厢僧房,购园地建有亭台鱼池。寺庙修缮之后,改为舒家庙,挂有舒家祖宗像。民国初年,维修房屋时,从地下掘出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重修黔明寺碑记3块,载有乾隆年间重修黔明寺的资料,广妙据此向法院起诉,在省佛教会会长平刚大力支持下,迫使舒氏退还。民国21年(1932年),广妙多方募化,增建弥陀殿,内供丈六阿弥陀佛像。另建高3层的藏经楼。民国期间黔明寺为贵阳重要佛教活动场所。第二届至九届贵州省佛教会会址均设于寺中。抗战期间,***僧人虚云、太虚等途经贵阳,住黔明寺,为佛门弟子宣传佛法,鼓励僧俗参加抗战。全国佛教刊物《海潮音》由重庆迁至该寺出版两期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改为工厂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,拨专款将山门、大殿、大悲阁、藏经楼及两廊舍整修一新,塑释迦牟尼佛和观音像各1尊,建了省佛教协会办公楼、客厅等。1990年建藏经楼(3层),上层正中供玉卧佛1尊,四周柜内藏《中华大藏经》、《敦煌大藏经》等经典。下层为玉佛殿。1982年,黔明寺列为全国重点寺庙,198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持单位。贵州省和贵阳市佛教协会设于此。常住僧人为10余人。
贵阳大兴寺
位于今贵阳市大十字南,建于元末至正年间,为贵阳开建的***座寺庙。明清两代贵州僧纲司住于此。元代至正年间,江西庐陵道人(一说为贾人)彭如玉来贵阳,在大兴寺前建“精舍”,传“普庵祖师道释氏后法”,后真贤嗣其法,增建大雄宝殿、毗卢殿,设置佛像。始名大庆寺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湖南长沙僧南宗游方至此,出任住持。南宗与其徒圆智增建天王殿、山门等,重塑佛像,于佛殿四周植种松柏,增修垣墙。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镇远侯顾成将寺之来历告于蜀王,蜀王赐名大兴寺。性空任住持时,增造僧堂。后平越卫圆通寺僧慧智任住持,永乐八年(1410年),贵州宣慰使司举荐慧智上京,朝廷准设贵州僧纲司,遂授慧智僧纲之职。大兴寺从此成为明清两代僧纲司所在地。慧智回黔后,修建大室3间,作为僧人栖习之所,于大雄宝殿之前,增修两厢廊庭各15间,并造铜钟挂于廊之左侧,建藏经楼于廊之右侧。明万历三十年(1602年)寺僧法印赴京,受慈圣太后召见,剌赐“大兴慈圣禅林”寺额,同赐大藏经1部及紫衣、金佛、玉瓶等。清顺治九年(1652年),寺遭火灾,几成废墟。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,贵州巡抚阎兴邦于天王殿址建关圣殿,另修孟兰殿、三元宫。雍正年间重修毘卢殿。乾隆时重建大殿。道光十四年(1834年),重建毘卢殿,十八年(1838年),另修准提殿。清末民初,大兴寺的殿堂由前至后依次为关圣殿、大佛殿、毘卢殿、三圣殿,僧官居住于三圣殿之后。1942年,日机轰炸贵阳,寺庙遭毁。幸存成化铜钟一口,铸于明成化五年(1469年),高4尺,余纽长一尺五寸,口周一丈六尺,重1500余公斤。存弘福寺。
贵阳东山栖霞寺
位于贵阳东山(又名老王山)。明洪武六年(1376年),宏宗游方至此,创建寺庙,名三省寺。后易名为法昙寺。万历年间(1573年~1620年),已建有东山寺、灵官殿、三圣殿、文昌阁、斗姥阁等殿。康熙二十四年(公元1685年),梅溪与霞章、绍南、仓遥,重建东山各殿,增修藏经楼、关圣殿等,更寺名为栖霞寺。嘉庆十六年(1811年),改建关圣殿。光绪十八年(1892年),寺中失火,客堂损毁。后本川经10余年修复。宣统三年(1911年),本川改栖霞寺为十方丛林。抗日战争时期,东山曾为贵州省防空司令部贵阳市设防空监视哨,以挂灯笼支数,表示空袭飞机架数,并驻扎警卫。后又成为国民党军队过境临时驻地。因此寺庙受到毁坏。
息烽西望山寺院
西望山位于息烽县城西15公里。明末有语嵩来此居住,随其游者甚众。建成8座寺庙,以凤池寺、瞿昙寺较大。凤池寺,位于西望山西北隅凤凰池右。明万历年间,贵州宣慰司安国亨在山建寺庙。明末清初语嵩进行改建。雍正十年(1732年)洪亮重修。咸同年间毁于战火。现存建筑为光绪年间(1875年~1908年)法华重建。有上殿、下殿及两列厢房,四栋22间,四合院布局,为木架结构歇山顶。天井为石板铺墁。东西长9米,南北宽9.45米。上殿坐西朝东,面阔五间21米,进深 9米。佛龛面阔2.3米,进深4米。下殿结构,开间与上殿相同。两列厢房对称排列,结构、开间相同,一楼一底。瞿昙寺,位于西望山苦竹坪。清顺治十六年(1669年)建。雍正十六年(1728年)妙空补修,乾隆十六年(1751年)妙轮改修,嘉庆九年(1804年)道林重修,始成规模较大的寺院。咸同年间毁于战火,光绪年间(1875年~1908年)重建。寺院分下殿、玉皇殿、上殿、左右两厢及配殿,构成两个四合院。主殿玉皇殿坐东朝西,面阔五间26米,进深7米,前带廊。廊的外侧有高0.9米,长约10米的石栏,栏板上刻浮雕图案。厢楼各面阔三间11.15米,进深6.4米。玉皇殿及厢楼石墁天井,宽9.3米,长12米。因年久失修,寺已毁损。
西望山碑石、石刻甚多,在塔院寺内,有钱邦芑撰《语嵩禅师塔铭》,石刻有明永乐五年“万古从林”;1932年,任可澄、桂诗成游西望山,分别题写“翠淑岭”、“天凤岭”,字大尺余,均为正楷,遒劲刚健。民国29年(1940年),国民政府***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过息烽,登西望山,时值凤池寺扩修,于佛龛左前壁书刻“圣贤气节,民族精神”8个字。
盘县丹霞山护国寺
位于盘县城南15公里丹霞山。明万历年间(1573~1619年),山上已建有玄帝宫,毁于天启二年(1622年)。天启四年(1624年),安徽籍僧人不昧云游至此,建兜率宫等。清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扩建;共建前殿、正殿、后殿及配殿。嘉庆、道光年间,隆成、隆普、能照、能参对寺庙进行增修。同治年间,仁善、仁芳重修殿宇及两厢僧舍。光绪九年(1883年)圣融、圣亮建三官殿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圣融因地方劣绅争夺寺产赴京,恰逢慈禧太后寿辰做佛事,与云南鸡足山迎祥寺住持、近代高僧虚云同主法会,以经典熟悉,念唱出众,获得称赞,光绪帝赐《龙藏》1部,民国15年(1926年)了凡建藏经楼、观日楼。寺庙为两个四合院。沿中轴线依次为前殿、正殿、藏经楼、后殿、三官殿。前殿面阔五间,右侧厢房两间。正殿为大雄主殿,面阔五间21米,进深10.6米,左右两侧为配殿各三间。藏经楼共三层,通高10余米,底层面阔三间。后殿五间,两侧配殿各为五间。三官殿与后殿合背,阔五间。建筑为木结构,主体建筑为歇山式屋顶,屋顶盖青筒瓦。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。1965年,寺庙被毁于火灾。嗣后寺僧拆山下油榨房木构件修复正殿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建筑和碑记墓塔被毁,仅存山门和台基。1989年得到人民政府和洗尘(美籍华人)的资助逐步修复,重塑佛像,有缅甸玉雕千手观音和卧佛各1尊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红花岗湘山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