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铺设前的基础准备:契合建筑规制与结构安全
1.瓦材选型:符合寺庙等级与风格
规制适配:寺庙瓦的材质、颜色需遵循传统规制(如皇家寺庙或敕建寺庙可用黄色琉璃瓦,普通寺庙多用青色琉璃瓦或青瓦;琉璃瓦需“釉色均匀、无破损”,象征庄严清净),禁止随意使用与寺庙等级不符的瓦材(如民间寺庙用黄色琉璃瓦可能违背传统仪轨)。
性能匹配:根据寺庙所在地区气候选择瓦材——多雨地区优先选琉璃瓦(釉面防水性强),干燥地区可选黏土瓦(成本较低);高海拔、强紫外线地区需选釉面厚、耐老化的琉璃瓦(避免釉面褪色)。
瓦材检查:铺设前逐一筛选瓦材,剔除破损(裂纹、缺角)、变形(弧度不均)、釉面脱落的瓦(破损瓦会导致漏水,影响屋顶结构;变形瓦铺设后缝隙过大,破坏整体美观)。
2.屋顶基层处理:确保承重与平整
承重检测:寺庙屋顶多为木结构(如椽、望板),铺设前需检查基层承重(琉璃瓦单瓦重2-3kg,叠加后重量较大),腐朽的椽木、松动的望板需提前更换(避免铺设后因承重不足导致坍塌)。
基层平整:望板(瓦下的木板)需铺设平整(误差≤5mm),缝隙用麻刀灰填补(防止雨水从缝隙渗入);若为现代混凝土基层,需做防水处理(涂刷防水涂料,避免基层渗水)。
放线定位:按“脊线居中、瓦垄对称”的原则放线(寺庙建筑讲究对称庄严),标记屋脊、檐口、瓦垄的位置(每垄瓦间距均匀,误差≤2mm),确保铺设后整体规整。
二、铺设中的核心操作:兼顾功能与庄严性
1.瓦垄铺设:遵循“从下到上、从左到右”的传统顺序
基础铺法:
先铺檐口瓦(勾头瓦、滴水瓦):勾头瓦需紧扣檐口,滴水瓦的“滴水”部分伸出檐口5-10cm(确保雨水顺滴水排出,不淋湿檐柱),瓦间缝隙用灰浆填补(灰浆需掺麻丝,增加粘性)。
再铺底瓦与盖瓦(“一底一盖”传统结构):底瓦凹面朝上(承接雨水),盖瓦(筒瓦)扣在底瓦接缝处(防止雨水渗入),瓦与瓦之间搭接长度≥5cm(避免漏雨);琉璃瓦需确保釉面朝向一致(反光均匀,视觉庄严)。
关键禁忌:
禁止瓦垄歪斜(左右偏差≤3mm),否则影响排水(雨水可能从瓦缝渗入)和美观(破坏对称感);
避免瓦体“架空”(底部未用灰浆固定),铺设时需在瓦底垫足灰浆(灰浆厚度3-5cm,确保瓦体稳固,不晃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