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庙瓦(包括琉璃瓦、青瓦、陶瓦等,部分可能具有历史文物价值)的存储环境需严格控制温湿度、光照、污染物等因素,以避免胎体风化、釉面损伤、结构开裂等问题,具体要求如下:
一、温湿度控制
温度要求
适宜温度:5℃~25℃,避免极端高温或低温。
高温危害:超过35℃时,陶瓦、青瓦的胎体易因水分快速蒸发而收缩开裂;琉璃瓦的釉面可能因热胀冷缩出现冰裂纹或光泽减退。
低温危害:低于0℃时,瓦体内部残留的水分会结冰膨胀,导致胎体酥松、釉面剥落(尤其老瓦和有细微裂纹的瓦件)。
温差要求:昼夜温差不宜超过10℃,避免温度剧烈波动引发瓦体热胀冷缩产生应力。
湿度要求
适宜相对湿度:40%~60%,需保持稳定,避免潮湿或过度干燥。
高湿度危害(>70%):陶瓦、青瓦的黏土胎体易吸水膨胀,导致结构变形;琉璃瓦釉面可能出现“反碱”(白霜状物质),影响外观;长期潮湿还可能滋生霉菌,污染瓦面。
低湿度危害(<30%):老瓦胎体易因水分流失而脆化,抗冲击能力下降,轻微碰撞即可能碎裂。
二、光照与通风要求
光照控制
避免阳光直射: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加速琉璃瓦釉面老化(如褪色、失光),也会导致瓦体表面温度升高,引发局部热胀;直射光还可能使瓦体水分分布不均,加剧开裂风险。
照明要求:若需照明,应使用无紫外线的LED冷光源,且光线强度不宜过高(≤300勒克斯),避免长时间照射同一区域。
通风要求
保持空气流通:自然通风为主(每天开窗1~2小时,阴雨天除外),或通过排风扇、新风系统实现空气循环,降低室内水汽、霉菌孢子浓度,避免潮湿积聚。
通风禁忌:避免强风直吹瓦件(尤其堆叠的瓦堆),防止瓦件碰撞或表面灰尘被吹起划伤釉面。
三、场地与环境洁净度
场地选择
优先室内存储:选择干燥、地势高、排水良好的仓库或专用库房,避免露天存放(露天需搭建防雨雪、防晒的坚固棚体,且地面需垫高30cm以上)。
地面处理:地面需硬化(如混凝土)并做防潮处理(铺防潮膜或涂刷防水涂料),避免地面返潮;可铺设木质托盘或砖台,使瓦件远离地面。
污染物控制
远离污染源:禁止与酸碱化学品、油污、粉尘等共存,避免化学气体(如二氧化硫、氨气)腐蚀琉璃瓦釉面或陶瓦胎体;远离建筑工地、工厂等粉尘密集区域,防止粉尘附着后形成磨料,磨损瓦面。
洁净度维护:定期清洁存储环境(每周用干拖把或吸尘器除尘),避免蜘蛛网、虫粪等污染瓦件;禁止在存储区吸烟、饮食,防止油污、汤汁溅落。
四、空间与堆叠限制
空间布局
分区存放:按瓦型(筒瓦、板瓦、脊瓦)、材质(琉璃瓦、青瓦)、完好度(完整件、破损件)分区,不同区域间距≥1米,避免混放导致碰撞或材质相互影响(如琉璃瓦釉面可能蹭染青瓦的灰浆)。
通道宽度:存储区通道≥1.2米,便于搬运和检查,避免人员、设备碰撞瓦堆。
堆叠环境要求
堆叠稳定性:瓦件需水平或侧立稳妥放置(根据瓦型设计专用支架或卡槽),堆叠高度不超过1.5米(大型脊瓦不超过0.8米),防止倾倒;每层之间需垫软质缓冲材料(如棉布、纸板),避免直接接触摩擦。
承重要求:底层支撑物(如托盘、木架)需承重稳固,避免因受力不均导致底层瓦件受压开裂。
五、特殊要求(针对文物级寺庙瓦)
若为古建筑修缮用的老瓦、珍稀瓦件(如带精美纹饰的瓦当、琉璃脊饰),需额外满足:
环境温湿度波动更小(温度±2℃,湿度±5%),可通过恒温恒湿设备控制;
避免使用化学清洁剂或防护剂,如需处理需经文物保护专家评估;
单独包装(用无酸纸、软棉布),避免与其他瓦件接触,必要时采用定制缓冲盒存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