筒瓦(弧形曲面瓦片,多用于古建筑、中式屋顶)铺设需兼顾防水性、结构稳定性、外观协调性,施工中易因“基层处理不当、铺设工艺不规范、环境因素影响”出现各类问题。以下是常见问题及针对性解决办法:
一、基础层相关问题:基层不稳导致瓦片松动、漏水
筒瓦铺设的基础(如屋面基层、防水层)是承载和防水的核心,基层问题会直接引发后续连锁故障。
1.基层平整度差(瓦片铺设后高低不平、受力不均)
常见表现:瓦片铺设后表面不平整(局部凸起或凹陷),踩踏时瓦片易晃动;接缝处缝隙不均(影响防水和美观)。
原因:屋面基层(如混凝土板、木望板)未找平(误差>5mm);基层表面有凸起(如混凝土疙瘩、钉子)未清理。
解决办法:
铺设前必须“二次找平”:用2m靠尺检查基层,高低差超过3mm的区域,用水泥砂浆(掺少量防水剂)修补(混凝土基层)或木锉打磨(木基层),确保表面平整度误差≤3mm;
清理基层杂物:铲除凸起的混凝土、铁钉,扫净浮灰(避免杂物顶起瓦片)。
2.防水层失效(雨水从瓦片下渗透至室内)
常见表现:下雨后屋面内侧渗水(对应瓦片铺设区域);瓦片底部(与基层接触处)有积水痕迹。
原因:防水层未做或厚度不足(如仅刷1遍防水涂料);防水层有裂缝(基层沉降或施工时划伤);瓦片与基层间未留排水通道(积水渗入)。
解决办法:
强化防水层施工:混凝土基层需做“刚性+柔性”防水(先刷2遍聚合物防水涂料,再铺3mm厚防水卷材,搭接宽度≥10cm);木基层需先刷防腐涂料,再铺防水油毡(避免木材受潮腐烂);
预留排水间隙:瓦片与基层间用“瓦条”(木条或混凝土条,高度3-5cm)架空,形成排水通道(雨水从瓦片接缝渗入后,可沿瓦条间隙排至檐口);
修补渗漏点:若已铺设瓦片后发现渗水,先定位渗漏区域(如掀开对应瓦片),清理基层后补刷防水涂料(范围扩大至渗漏点周边30cm),晾干后重新铺设瓦片。
二、瓦片铺设工艺问题:铺设不规范导致结构与外观缺陷
筒瓦铺设需遵循“搭接紧密、固定牢固、排列整齐”原则,工艺误差易导致松动、脱落或美观度差。
1.瓦片搭接不严(雨水从接缝处渗漏)
常见表现:两片筒瓦搭接处缝隙过大(>5mm);瓦爪(筒瓦端部的凸起)未嵌入下一排瓦的凹槽,或瓦爪断裂(失去搭接作用)。
原因:瓦片规格不统一(如同一批次筒瓦长度误差>3mm,导致搭接无法对齐);铺设时未按“错缝搭接”要求施工(如通缝排列,雨水易顺缝渗入)。
解决办法:
选规格一致的瓦片:铺设前筛选瓦片(同一批次误差≤2mm),对轻微变形的瓦片(如弧度偏差)分类使用(用于非防水关键区域,如檐口装饰);
规范搭接尺寸:纵向(上下排)搭接长度≥10cm(确保雨水不会直接渗入);横向(左右片)搭接以“瓦边压半”为标准(如左瓦右侧压右瓦左侧1/2宽度);
固定瓦爪:瓦爪需完整嵌入下排瓦的凹槽,若瓦爪断裂,用少量水泥砂浆(掺建筑胶)将搭接处粘牢(增强密封性)。
2.瓦片固定不牢(大风或踩踏后瓦片松动、脱落)
常见表现:瓦片可轻易晃动(用手推有位移);极端天气(大风、暴雨)后出现瓦片滑落。
原因:未用固定件(如铜丝、不锈钢钉)固定;固定点位置错误(如仅固定瓦片边缘,未固定在基层);水泥砂浆粘结不牢(配比不当或未压实)。
解决办法:
双固定方式:对坡度>30°的屋面(易滑落),每片筒瓦需“粘结+机械固定”——底部抹1cm厚水泥砂浆(配比水泥:砂=1:2,加少量水,呈膏状),同时用铜丝(不易生锈)穿过瓦体预留孔,绑在基层的预埋钢筋上(或用不锈钢钉从瓦边钉入瓦条);
控制粘结面积:水泥砂浆仅抹瓦片底部中间区域(面积约1/3),边缘留缝隙(避免热胀冷缩导致瓦片开裂);
加固松动瓦片:对已松动的瓦片,清理底部旧砂浆,重新抹浆并补加固定件(如在瓦片侧边钻孔,用膨胀螺丝固定)。
3.排列不整齐(外观杂乱,影响搭接精度)
常见表现:瓦片横向(左右)不在同一直线(偏差>5cm);纵向(上下)排距不均(部分紧凑、部分松散)。
原因:铺设前未弹线定位;未按“基准瓦”对齐(如***排瓦歪斜,后续依次偏移)。
解决办法:
弹线定位:铺设前在基层弹“纵横控制线”——横向线(每排瓦的上边沿位置)、纵向线(每列瓦的中轴线),误差控制在±2mm;
以基准瓦为参照:先铺“檐口***排瓦”(确保平整、对齐),作为后续瓦片的基准(每铺3-5片,用靠尺检查是否与控制线对齐);
调整偏差:若局部出现排列歪斜(<3cm),可轻微调整相邻瓦片的搭接量(如左片多压右片1cm),避免整体偏差扩大。
三、瓦片自身与环境问题:材质或气候导致的破损、变形
筒瓦材质(陶土、琉璃)和气候因素(高温、冻融)可能导致铺设后出现开裂、褪色等问题。
1.瓦片开裂(受力或温度变化导致)
常见表现:瓦体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(部分贯穿整个瓦片);裂缝处有渗水痕迹。
原因:瓦片质量差(烧制时存在内伤,如隐性裂纹);铺设时用力过猛(导致瓦边或瓦爪断裂);冬夏温差大(瓦体热胀冷缩开裂,尤其北方地区)。
解决办法:
选用合格瓦片:铺设前检查瓦片(轻敲听声音,清脆为完好,发闷可能有内伤),拒绝使用有可见裂纹的瓦片;
避免硬接触:搬运时轻拿轻放(禁止抛扔);铺设时用橡皮锤轻敲瓦片边缘(避免用铁锤直接敲击);
预留伸缩缝:大面积铺设时(如超过100㎡),每10m设置一道伸缩缝(用弹性材料填充,如耐候胶),减少温度变形应力。
2.瓦体风化/褪色(外观变差,使用寿命缩短)
常见表现:陶瓦表面釉面脱落(露出胎体,易吸潮);琉璃瓦颜色变浅(尤其阳光直射区域);瓦片表面出现粉化(用手摸有粉末脱落)。
原因:瓦片材质差(釉面厚度不足);长期暴露在恶劣环境(如酸雨、沿海盐雾);未做表面保护。
解决办法:
选用耐候性瓦片:优先选择“高温烧制”(>1200℃)的筒瓦(釉面更致密);沿海或工业区需选“抗盐雾”琉璃瓦(釉面含防腐蚀成分);
做表面保护:铺设完成后,在瓦面喷一层“琉璃瓦专用保护剂”(透明、耐紫外线),形成保护膜(每2-3年补喷一次);
定期清洁:每年用软毛刷清理瓦面灰尘(避免粉尘混合雨水形成酸性物质腐蚀釉面)。
四、特殊部位问题:檐口、屋脊等关键节点易出故障
檐口(瓦片末端)、屋脊(屋面顶部)是防水和结构的薄弱点,处理不当易漏水或瓦片脱落。
1.檐口瓦片脱落(雨水直接冲刷檐口,瓦片易松动)
常见表现:檐口***排瓦片松动或脱落;檐口下方墙面有水流痕迹(未通过排水槽排水)。
原因:檐口未做加固(仅靠搭接固定);排水槽堵塞(雨水积聚在檐口瓦片底部)。
解决办法:
檐口加固:每片檐口瓦底部用水泥砂浆满粘(增加粘结面积),并在瓦尾钻孔,用不锈钢螺丝固定在檐口预制件上;
清理排水槽:檐口处预留5cm宽排水槽(瓦边超出檐口2-3cm),定期清理槽内杂物(如树叶、泥沙),确保雨水顺畅排出。
2.屋脊处渗漏(屋脊是两片屋面的交汇点,易积水)
常见表现:屋脊下方墙面渗水;屋脊瓦(盖在顶部的弧形瓦)与两侧筒瓦搭接处有缝隙。
原因:屋脊瓦未固定(仅靠自重搭接);屋脊瓦与筒瓦间未做密封(雨水从缝隙渗入)。
解决办法:
屋脊瓦固定:屋脊瓦底部抹水泥砂浆(中间厚、边缘薄),并在顶部用“脊瓦扣”(金属件)固定(每米至少1个固定点);
密封接缝:屋脊瓦与两侧筒瓦的搭接处,用“耐候密封胶”(黑色或与瓦同色)填充缝隙(宽度1-2mm),胶面与瓦面齐平(避免积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