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瓦片(包括琉璃瓦、陶瓦、青瓦、石板瓦、金属瓦等)在存储过程中,因材质特性、环境因素及堆放方式不当,易出现破损、受潮、污染、变形等问题。以下是常见问题及针对性解决办法:
一、瓦片破损(***常见问题,尤其脆性材质)
常见原因:
堆放过高或承重不均,底层瓦片受压断裂;
搬运时拖拽、碰撞,导致边角崩裂或釉面脱落(如琉璃瓦、石板瓦);
堆叠时无缓冲材料,瓦片间摩擦磨损(如陶瓦表面釉层划伤)。
解决办法:
控制堆放高度:
脆性瓦片(琉璃瓦、石板瓦)叠放高度≤1.2米,每层不超过10片;
大型脊瓦、吻兽等单独存放,或双层叠放(接触面垫3cm厚橡胶垫/软布)。
规范搬运与堆叠:
搬运时轻拿轻放,禁止拖拽,多人协作抬放(尤其石板瓦等重型瓦片);
层间垫缓冲材料:琉璃瓦、陶瓦用软纸/泡沫隔开(釉面相对),石板瓦用木板/橡胶垫隔离,避免直接接触摩擦。
加固支撑结构:
底层用钢支架、木质托盘或砖垛垫高(离地≥20cm),支撑点均匀分布(每平方米承重≥500kg),防止局部受压。
二、受潮与风化(影响瓦片性能和外观)
常见原因:
存储环境潮湿(如雨季仓库、露天堆放),瓦片吸水后膨胀(陶瓦、石板瓦)或返碱(琉璃瓦);
长期淋雨或地面潮气渗透,导致瓦片表面霉变、青苔滋生(陶瓦、青瓦);
天然石板瓦、陶瓦因吸湿后遇冻(低温环境),内部水分结冰膨胀引发开裂。
解决办法:
严格防潮存储:
优先选择干燥通风的室内仓库,地面铺防潮膜+碎石层,或用木板架空;
露天临时存放必须搭建防雨棚(棚顶坡度≥30°),覆盖防水帆布(边缘压实防渗水),底部垫高30cm以上。
控制环境湿度:
仓库内用湿度计监测(保持30%-60%),潮湿地区配备除湿机,或放置生石灰吸湿(避免直接接触瓦片);
低温环境(≤0℃)避免存放陶瓦、石板瓦,若必须存放,需确保完全干燥(无内部水分)。
针对性处理返碱/霉变:
琉璃瓦返碱:用干布擦拭表面白霜,严重时用中性洗涤剂轻擦,晾干后重新存储;
陶瓦霉变:用软毛刷清理青苔,清水冲洗后置于通风处彻底晾干,再覆盖防尘布。
三、表面污染(影响外观和安装质量)
常见原因:
存储环境粉尘、油污多(如靠近工地、车间),瓦片表面积灰、沾污(尤其琉璃瓦、金属瓦);
天然石板瓦吸附金属锈迹(如与铁器接触)或酸碱腐蚀(如靠近化工区);
未密封存放,鸟粪、落叶等杂物污染表面。
解决办法:
清洁存储环境:
仓库保持洁净,远离粉尘源、油污区,定期用吸尘器/软毛刷清理瓦片表面浮尘;
金属瓦(如铜瓦、彩钢瓦)存放时表面涂防锈油,用防潮纸包裹,避免接触水汽和盐分(海边环境需额外加防腐蚀涂层)。
隔离污染源:
瓦片覆盖透气防尘布(棉麻材质,避免塑料布密封导致冷凝水),露天存放时帆布需定期检查破损;
石板瓦、陶瓦与金属件(如支架、工具)之间垫橡胶垫,防止锈迹污染。
及时清理污渍:
油污用中性清洁剂擦拭(禁用强酸强碱),粉尘用清水冲洗(陶瓦、石板瓦)或干布擦拭(琉璃瓦),晾干后再存储。
四、堆放倾斜与坍塌(安全隐患)
常见原因:
地面不平整或支撑物松动,导致堆垛倾斜;
不同规格瓦片混杂堆放,重心不稳;
外力碰撞(如搬运时撞到堆垛)引发坍塌。
解决办法:
规范堆放布局:
按瓦片类型、尺寸分类堆放(如板瓦、筒瓦、脊瓦分开),同规格瓦片集中堆放,确保重心垂直;
堆垛间距≥50cm,预留通道,避免碰撞,大型堆垛周边用护栏加固。
加固基础与堆体:
存储前平整地面,用水平仪校准支撑物,确保堆垛垂直地面;
高度超过1米的堆垛,两侧用木杆/钢管固定(呈三角形支撑),防止倾倒。
设置警示与管理:
堆放区张贴“禁止碰撞”“小心坍塌”等标识,限制无关人员靠近;
定期检查堆垛稳定性(每周1次),发现倾斜立即调整,加固支撑。
五、材质老化(长期存储导致性能下降)
常见原因:
琉璃瓦、金属瓦长期暴晒,釉层/涂层老化开裂;
陶瓦、青瓦因过度干燥(如高温环境)导致表面脆化;
橡胶密封瓦(如合成树脂瓦)受紫外线影响,出现硬化、变形。
解决办法:
控制光照与温度:
避免露天存放时阳光直射,仓库窗户加装遮阳帘,或用遮阳网覆盖露天堆垛;
高温环境(≥35℃)下,仓库加强通风(安装排风扇),降低局部温度。
针对性保护材质:
合成树脂瓦、金属瓦存储时覆盖防紫外线帆布,避免长期暴露;
陶瓦、青瓦在干燥地区存储时,定期在仓库角落洒水增湿(保持湿度≥40%),防止过度干裂。
控制存储期限:
琉璃瓦、陶瓦存储不超过1年,金属瓦、石板瓦不超过2年,“先进先出”使用,避免超期存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