筒瓦(弧形或半圆形的屋面瓦,多用于古建筑、传统建筑,材质多为黏土烧制,部分为水泥或琉璃材质)的存放需根据其材质特性和弧形结构特点,重点控制环境温湿度、堆放方式及防损防护,以避免风化、破损或变形。具体存放条件如下:
一、环境温湿度控制
干燥防潮
核心要求:相对湿度控制在30%-60%,避免潮湿环境导致瓦体吸水、风化。
存放区域需通风良好(如仓库加装排风扇),地面铺设防潮层(如塑料膜、木板或地砖),垫高筒瓦至少10cm,防止地面潮气直接渗透(黏土筒瓦吸水后易酥化,水泥筒瓦易返碱)。
禁止在低洼处、地下室或雨季积水区域存放,若露天临时存放,必须搭建防雨棚(棚顶坡度≥25°,防止雨水淤积),并用防水布全覆盖(边缘压实,避免雨水渗入)。
温度稳定
避免极端温度和剧烈温差:
高温(>35℃)会加速黏土筒瓦胎体老化、釉面(若有)开裂;
低温(<0℃)对水泥筒瓦危害较大,内部水分结冰膨胀会导致瓦体冻裂;
昼夜温差大的区域(如户外无遮挡处)需加强保温,减少热胀冷缩对筒瓦弧形结构的应力损伤。
二、堆放方式规范
弧形结构保护
筒瓦为半圆形或弧形,堆放时需保持弧度一致,避免挤压变形。每层筒瓦之间垫软质隔板(如厚纸板、泡沫板,厚度≥3mm),分隔物需平整,与瓦体接触均匀,防止局部受压出现裂纹。
禁止将筒瓦倒放(凹面朝下),需按“凹面朝上”或侧立放置(弧形侧边着地),侧立堆放时需在两侧加挡板(如木板),防止滚动倾倒。
堆叠高度与承重
黏土筒瓦(脆性较大)堆叠高度不超过6层(每层10-15片,根据单瓦重量调整);水泥筒瓦可适当增加至8层,但底层需用坚硬托盘(如木质托盘)支撑,避免地面压强过大导致底部瓦体破裂。
不同规格(长度、弧度、厚度)的筒瓦需分开堆放,用标签注明型号(如“10寸筒瓦”“琉璃筒瓦”),避免混淆影响后期铺设(搭接尺寸不匹配)。
防碰撞与挤压
堆放区域需预留至少50cm通道,避免搬运其他物品时碰撞瓦堆;瓦堆周围禁止放置重物,防止意外倾倒压损。
搬运筒瓦时需轻拿轻放,禁止抛掷、拖拽,尤其注意保护瓦体两端的“瓦当”(若有装饰)和搭接边(破损会影响防水密封性)。
三、不同材质的针对性防护
黏土筒瓦(含素面、彩绘、釉面)
胎体防护:素面黏土瓦需防止胎体风化(表面粉化、掉渣),存放前可对无釉面部分喷涂透气性保护剂(如硅烷类石材保护剂),形成隐形保护膜,减少水分侵入。
装饰层保护:带彩绘或釉面的筒瓦,需避免阳光直射(防止彩绘褪色、釉面失光),可在仓库窗户贴遮阳膜;堆叠时彩绘/釉面相对,中间垫软布,防止摩擦划伤。
琉璃筒瓦
釉面易因碰撞剥落,需单独用软纸包裹每片瓦体,再分层堆放;远离酸性物质(如酸雨、清洁剂),避免釉面被腐蚀出现麻点、失光。
水泥筒瓦
防返碱:水泥筒瓦表面若出现白色粉末(返碱),需用干布擦拭后通风,禁止用水冲洗(会加剧返碱);存放前确保瓦体完全干燥(出厂后需自然养护28天以上),避免内部水分导致后期开裂。
防碳化:长期存放会导致水泥强度下降,需每3个月检查一次瓦体硬度(用指甲划表面,若痕迹明显则需尽快使用)。
四、防污染与清洁
防粉尘与油污
存放区域需保持清洁,远离工地、厨房等粉尘、油烟源。粉尘堆积会堵塞黏土瓦的孔隙(影响透气性),油烟附着后难以清理,还可能滋生霉菌。
若瓦体沾染灰尘,可用软毛刷轻扫,禁止用湿布擦拭(尤其未上釉的黏土瓦,会导致吸水)。
防生物侵蚀
潮湿环境中需定期检查瓦体背面是否有霉菌(黑绿色斑点),发现后及时取出晾晒,严重时淘汰处理;仓库内可放置防蛀剂(如樟脑丸),防止白蚁、蛀虫啃食黏土瓦胎体。
五、定期检查与维护
每月检查:
查看存放环境是否漏水、返潮,防水布/防潮垫是否破损,及时更换受潮部件。
检查瓦堆是否倾斜,底层瓦体是否受压变形,重新整理松动的堆叠。
每季度维护:
翻动筒瓦,检查是否有隐性裂纹(用手轻敲,声音清脆则完好,沉闷则可能内部开裂)。
对黏土瓦,检查胎体是否粉化(用手指轻搓表面,若掉渣需加强防潮);对水泥瓦,检查是否有裂缝,轻微裂缝可用水泥修补剂填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