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庙瓦(包括琉璃瓦、小青瓦、仿古陶瓦等,兼具宗教文化象征与建筑功能)的存放需兼顾材质特性、文物价值(部分为古建筑修缮用瓦)及施工需求,核心目标是防破损、防腐蚀、防风化,具体条件如下:
一、存储场地的基础要求
1.场地选择与环境控制
封闭性与防雨:优先选择室内仓库或带坚固顶棚的遮雨场地,避免露天存放。若为临时室外存放,需搭建全封闭防护棚(棚顶高度≥2.5米,侧面用防水布围合),地面做30cm高架空处理(用砖、混凝土墩或防腐木架支撑),隔绝地面潮气。
温湿度管理:
温度:保持5℃-30℃,避免极端高温(如夏季阳光直射导致局部温度>40℃,易使釉面开裂)或低温(<0℃时,潮湿瓦片易因冻融断裂)。
湿度:相对湿度控制在40%-60%。潮湿地区(如南方梅雨季)需在仓库内放置工业除湿机或生石灰,每月更换干燥剂;干燥地区(如北方冬季)可适当洒水增湿(避免瓦片过度干燥脆化)。
远离污染源与干扰:
避开腐蚀性环境(如寺庙周边的香炉、厨房油烟区,或化工厂、农田附近),防止酸性气体、油烟附着瓦片表面,腐蚀釉层或陶体。
远离强振动源(如施工工地、重型车辆通道)和明火(如香烛供奉区),避免瓦堆倾倒、碰撞或高温炙烤。
二、按瓦型分类的存放规范
1.琉璃瓦(含彩绘、浮雕瓦件)
防釉面损伤:
单独存放于专用货架或托盘,避免与其他瓦件堆叠摩擦。带浮雕、吻兽、脊饰等异形瓦件,需用软泡沫或稻草包裹,直立放置在凹槽托架中(防止倾倒)。
禁止用手直接触摸釉面(防止油脂污染),取用前戴洁净手套;若釉面沾染灰尘,用软毛刷轻扫,不可用水冲洗(防止彩绘褪色或浮雕缝隙积水)。
堆叠要求:
平板瓦、筒瓦等规则瓦件可分层堆叠,每层高度≤30cm(约5-8片),层间垫无纺布或牛皮纸(避免釉面刮花),堆叠总高度不超过1.2米。
彩绘瓦件需避光存放(仓库窗户贴遮光膜),防止紫外线导致颜料褪色(尤其金箔、矿物颜料装饰的瓦件)。
2.小青瓦(黏土素烧瓦)
防潮与防风化:
瓦堆底部垫30cm高砖垛,上方覆盖透气棉毡(而非塑料膜,避免闷潮),防止背面陶土吸潮发霉、返碱(表面出现白色粉末)。
长期存放(超过6个月)需每月翻动一次底层瓦片,检查是否受潮,若发现霉点,移至通风处阴干(禁止暴晒,防止瓦体开裂)。
堆叠要求:
按尺寸分类堆叠,弧形朝上平铺,每层之间垫干燥稻草(需无霉变),总高度≤1.5米,边缘对齐避免倾斜。
禁止在瓦堆上放置重物,防止瓦体受压断裂(小青瓦质地较疏松,抗折强度较低)。
3.特种瓦件(如宝顶、龙吻、垂兽等)
单独定制保护:大型异形瓦件(如直径>50cm的宝顶)需用木质框架固定,内部填充泡沫缓冲,放置在地面平整的独立区域,周围用护栏隔离(防止碰撞)。
文物级瓦件:若为古建筑修缮用的旧瓦(带历史包浆),需编号登记后放入恒温恒湿柜(温度15℃-25℃,湿度50%±5%),禁止清洗或打磨,仅用软毛刷清理表面浮尘。
三、通用防护与管理措施
1.包装与标识
新瓦保留原包装(若有),无包装的用防潮纸包裹后放入木箱;旧瓦或文物瓦件需贴标签注明来源(如“大雄宝殿东檐”)、尺寸、入库日期,避免混用。
瓦堆旁悬挂标识牌,注明“轻拿轻放”“禁止重压”“防潮防晒”等提示。
2.搬运与取用规范
搬运时禁止抛掷、滚动,双人抬举大型瓦件(如脊瓦、吻兽),小型瓦件用托盘或手推车运输,避免人工拖拽导致边缘掉角。
取用遵循“先进先出”原则,优先使用存放时间较长的瓦件,减少长期闲置导致的性能退化(如釉面老化、陶体风化)。
3.定期维护检查
每周检查一次:查看瓦堆是否倾斜、防护棚是否漏雨、干燥剂是否失效,及时调整修复。
每月深度检查:重点查看琉璃瓦釉面是否有裂纹、小青瓦是否返碱、异形瓦件是否松动,对受损瓦件单独标记、隔离存放(避免影响其他瓦件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