琉璃瓦是一种表面施釉的陶土制品,釉面和坯体对环境较为敏感,长期存放需重点保护釉面完整性、防止坯体风化或破损,具体存放条件如下:
一、环境温湿度控制
温度要求
存放环境温度需稳定在5℃-30℃,避免极端高温或低温。
高温(超过35℃)会导致釉面因热胀冷缩产生细微裂纹,尤其阳光直射下的露天环境,还可能加速釉色氧化(如金色、红色釉面褪色)。
低温(低于0℃)时,必须确保琉璃瓦完全干燥。若坯体或釉面残留水分,结冰膨胀会导致釉面剥落、坯体开裂(陶土坯体吸水性强,潮湿后受冻易损坏)。
湿度要求
相对湿度控制在40%-60%,避免潮湿或过度干燥。
高湿度(>70%)会使坯体吸水,导致釉面与坯体结合处松动,甚至滋生霉菌(尤其深色釉面),出现釉面发乌、斑点污染。
过度干燥(<30%)可能使坯体收缩,釉面因应力集中产生龟裂(薄胎琉璃瓦更易受损),影响外观和结构强度。
二、场地选择与基础处理
场地要求
优先选择室内干燥、通风良好的仓库,避免露天存放。若必须露天,需搭建坚固防雨棚(棚顶高度≥3.5米,覆盖防水帆布或彩钢板,四周设挡板防雨水溅淋)。
远离腐蚀性物质(如化肥、酸碱溶液、油烟),防止釉面被腐蚀(如失光、出现针孔);远离火源(如柴火堆、电线接头),避免高温导致釉面变色或坯体开裂。
地面处理
仓库地面需平整硬化(如混凝土地面),并做防潮处理:铺设厚塑料膜(≥0.1mm)+防潮棉,再用砖砌体或木质托盘垫高瓦体≥30cm,隔绝地面潮气。
禁止将琉璃瓦直接放在泥土地面或未硬化的地面上,防止潮气上渗导致坯体受潮。
三、堆叠方式与防护措施
分类堆叠
按规格(如板瓦、筒瓦、脊瓦)、釉色、批次分开堆放,每堆旁挂标识牌(注明规格、数量、生产时间),避免混放导致取用混乱或釉面摩擦损伤。
堆叠规范
高度限制:琉璃瓦脆性大,堆叠高度不超过1.2米(约8-10片/摞),防止底层瓦片受压破损。
层间缓冲:每层之间垫3-5mm厚的软木板或EVA泡沫板(需干燥、无异味),避免釉面直接接触摩擦。凸面、雕花部位需单独用牛皮纸包裹,防止磕碰。
稳固性:堆叠需垂直平整(用水平仪校准,倾斜角度≤3°),必要时在堆体两侧用木架固定(防止倾倒)。堆与堆之间留≥1米通道,便于通风和搬运。
特殊部件防护
带龙纹、花卉等立体浮雕的琉璃瓦:单独平放(避免立放受压),浮雕部位朝下或垫专用凹槽托架,防止掉角。
脊瓦、吻兽等异形部件:用泡沫箱单独包装,箱内填充珍珠棉,避免堆叠挤压变形。
四、定期检查与维护
检查频率
每月检查1次,雨季、冬季增加至每半月1次,重点关注:
釉面是否有裂纹、剥落、变色(如局部发白、发乌);
坯体是否受潮(用手触摸是否发凉、有潮气);
堆叠是否倾斜、垫层是否霉变。
维护措施
发现釉面轻微裂纹(未贯穿坯体):单独存放(用于非承重部位);严重破损(釉面脱落、坯体断裂)需及时清理,避免挤压损坏其他瓦片。
通风与控湿:每月通风2-3次(每次2-3小时),潮湿季节开启除湿机(湿度控制在60%以下);干燥季节可在仓库角落放置水盆(自然蒸发增湿,防止坯体过度收缩)。
长期存放(超过1年):每半年翻动一次堆体(底层与上层互换),避免长期受压导致变形。
五、取用与搬运注意事项
搬运时轻拿轻放,禁止抛掷或单手拎提(易导致边缘断裂),建议两人抬握瓦片两端(避免触碰釉面)。
遵循“先进先出”原则,优先取用***早生产的瓦片,减少长期存放导致的釉面老化。
取用后及时整理剩余堆体,补齐垫层,确保堆叠稳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