琉璃瓦(由陶土坯体和釉面组成,兼具装饰性与功能性)长期存放时,受环境、材质特性及存储方式影响,可能出现多种质量问题,具体如下:
一、釉面损伤:影响外观与防护性能
釉面是琉璃瓦的“保护层”,长期存放易因环境侵蚀或物理摩擦出现以下问题:
釉面开裂与剥落
温湿度剧烈变化(如白天高温、夜间低温,或潮湿后突然干燥)会导致釉面与坯体收缩率差异增大,釉面出现细裂纹(“冰裂纹”),严重时整片釉面与坯体分离(“脱釉”)。
堆叠时若未垫缓冲材料,瓦件之间相互摩擦会磨损釉面,尤其边角部位易出现缺口、釉面脱落,失去防水性。
釉面失光与变色
长期暴露在阳光下(尤其紫外线照射),彩色釉(如黄、绿、蓝)可能褪色、失光,表面光泽变暗淡,影响装饰效果(深色釉比浅色釉更易褪色)。
若存储环境存在油烟、粉尘或酸性物质(如工业区、厨房附近),釉面会附着污渍,形成难以清除的斑点,甚至被化学腐蚀(如酸雨导致釉面发乌、粗糙)。
二、坯体损坏:影响结构强度
坯体(陶土烧制)的吸水性和脆性使其长期存放易出现以下问题:
受潮与风化
潮湿环境中,坯体(尤其背面无釉部分)会吸收水分,导致内部结构疏松,表现为坯体发软、颜色变深,若遇低温结冰,水分膨胀会直接撑裂坯体(“冻融破坏”)。
长期干燥(如北方冬季暖气房)会使坯体过度失水,出现收缩裂纹,尤其大型脊瓦、吻兽等异形件,因厚度不均更易开裂。
机械损伤
堆叠不规范(如高度过高、受力不均)会导致底层瓦件受压断裂,或因倾斜、碰撞出现边角崩裂、坯体断裂(琉璃瓦脆性高,碰撞后易产生贯穿性裂纹)。
搬运时拖拽、抛掷会使坯体内部产生隐裂(表面看不见,受力后突然断裂),影响后续安装后的承重和防水性。
三、存储环境引发的附加问题
霉变与污染
潮湿且通风差的环境中,坯体背面(无釉面)易滋生霉菌,形成黑色霉斑,不仅影响外观,还会加速坯体风化(霉菌分泌的有机酸腐蚀陶土)。
若与其他建材(如水泥、石灰)混存,粉尘附着在釉面或坯体上,受潮后会形成硬结污渍,难以清理。
配件损耗
琉璃瓦配套的金属固定件(如铜钉、铁挂钩)若未单独防护,会因潮湿生锈,安装时可能污染瓦面,或因锈蚀断裂导致瓦件固定不牢。
异形瓦件(如翘角、宝顶)的精细结构(如雕刻花纹)长期存放易因碰撞、挤压损坏,导致装饰性失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