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瓷瓦(包括上釉陶瓷瓦、仿古陶瓷瓦等,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,表面多施釉层)的存储需兼顾其脆性特质、釉面敏感性及吸水性,避免因环境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破损、釉面损坏或性能下降。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:
一、存储环境控制(核心防护)
温湿度控制
温度:存储环境温度需稳定在5℃~35℃,避免极端高温或低温:
高温(>35℃):釉面可能因热胀产生应力,长期暴晒(如阳光直射)会导致釉面褪色、光泽度下降,尤其彩色釉瓦(如红、蓝釉)更易受紫外线影响。
低温(<0℃):若陶瓷瓦吸水后受冻,水分结冰膨胀会导致胎体或釉面开裂(陶瓷瓦吸水率通常≤10%,仍需防霜冻)。
湿度:相对湿度保持在40%~60%,避免潮湿或过度干燥:
潮湿环境(湿度>70%):胎体易吸潮膨胀,可能导致釉面与胎体收缩不一致,引发釉裂(釉面出现细小网状裂纹);釉面长期接触水汽可能滋生霉菌,影响外观。
干燥环境(湿度<30%):胎体快速失水可能导致隐性裂纹(尤其烧制时未完全稳定的瓦件)。
场地选择
优先选择通风良好的室内仓库,避免露天存放;若需临时室外存储,必须搭建防雨遮阳棚(棚顶高度≥2米,避免雨水直接淋溅),并在地面铺设防潮层(如塑料膜+木板),使瓦堆离地≥30cm。
远离腐蚀性环境(如化工厂、盐碱地),避免釉面被酸性/碱性气体腐蚀(出现斑点、失光)。
二、堆叠与摆放规范(防止物理破损)
堆叠要求
分层限高:每堆高度不超过1.5米(约6~8层),底层瓦件需承受整堆重量,应选用无裂纹、无破损的完好瓦件,并用平整木板或托盘铺垫(避免地面不平导致瓦件受力不均)。
同规格堆叠:不同尺寸(如平板瓦、筒瓦)、形状(如弧形瓦、异形瓦)的陶瓷瓦需分开堆放,避免大小混杂导致挤压变形或边缘碰撞。
缓冲保护:每层瓦件之间铺垫软质材料(如泡沫板、稻草垫,需干燥),避免瓦面直接接触摩擦(防止釉面划伤、掉釉);弧形瓦凹面朝上,排列整齐,间隙用软纸填充,防止晃动。
禁止不当操作
搬运时轻拿轻放,禁止抛掷、拖拽(陶瓷瓦脆性大,碰撞易导致边角碎裂、釉面崩裂),需双手托住瓦件两端,避免单拎边缘造成断裂。
堆叠时避免斜放、侧放,确保瓦件垂直受力,防止长期倾斜导致结构变形(尤其大尺寸平板瓦)。
三、釉面与胎体保护(延长使用寿命)
釉面防护
避免接触尖锐物体(如金属工具、石块),防止釉面划伤、剥落;若釉面沾染灰尘,用软毛刷轻扫(不可用湿布或水冲洗,避免水分渗入胎体)。
禁止在瓦件表面放置重物或踩踏,防止釉面受压开裂(釉层较薄,抗压性弱于胎体)。
胎体防潮
陶瓷瓦胎体虽经高温烧制,但仍有一定吸水性,存储时需确保包装完好(原包装为纸箱或塑料膜),未开封的瓦件保持密封,减少与潮湿空气接触。
若发现胎体表面出现霉斑(潮湿环境下),用干布擦拭干净,不可用水洗(避免水分进一步渗入),并转移至干燥区域存放。
四、存储期限与定期维护
存储期限
理想环境下,陶瓷瓦可存储6~12个月;超过12个月需增加检查频率,因长期静置可能导致胎体内部应力释放,出现隐性裂纹。
彩色釉瓦建议存储不超过6个月,避免釉面长期暴露导致褪色。
定期检查与维护
每周检查:查看仓库是否漏雨、瓦堆是否倾斜、覆盖物是否完好,及时清理瓦堆周围积水。
每月检查:抽查瓦件状态,重点查看釉面有无裂纹、掉釉,胎体边缘是否破损,发现问题及时挑出(单独存放,优先使用)。
季度处理:对存放超过3个月的瓦件,适当通风(打开仓库门窗),降低内部湿度;若为室外存放,更换受潮的缓冲材料(如稻草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