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瓦片(包括琉璃瓦、陶瓦、水泥瓦、沥青瓦等)在存储过程中,因材质特性、环境因素及堆放方式不当,易出现破损、风化、变形等问题,影响后续使用。以下是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:
一、物理破损(碎裂、缺角、变形)
1.问题表现
瓦片边缘崩裂、表面出现裂纹,或因挤压导致整体破碎(尤其琉璃瓦、陶瓦等脆性材质);
水泥瓦、沥青瓦因堆放重压出现翘曲、变形,影响铺设平整度。
2.原因
堆放过高(超过承载极限),底部瓦片受压过大;
搬运时碰撞、抛掷,或堆叠时瓦片间有硬物(如石子)导致局部受力;
存储地面不平,瓦片倾斜放置,重心不稳发生倾倒。
3.解决办法
控制堆放高度:根据瓦片材质设定高度(琉璃瓦、陶瓦≤1.2米,水泥瓦≤1.5米,沥青瓦≤2米),每堆之间留≥50cm通道,方便搬运和检查。
规范堆叠方式:
平面瓦(如板瓦):侧立或平放,层间垫木方(厚度≥3cm,宽度≥10cm),确保受力均匀,避免直接堆叠挤压;
异形瓦(如筒瓦、勾头瓦):按形状分类,用隔板分隔,避免相互嵌套挤压导致变形。
地面处理:存储区地面需平整、硬化(如水泥地),铺设防潮垫或木板,防止地面不平导致瓦片倾斜;露天存储需用支架架空(离地≥30cm),避免地面潮气直接接触。
搬运保护:轻拿轻放,禁止抛掷,使用叉车搬运时需用专用托盘,并用绳索固定,避免运输中晃动碰撞。
二、受潮与风化(霉变、粉化、冻融损坏)
1.问题表现
陶瓦、水泥瓦吸水后表面长霉、胎体软化,甚至出现“掉渣”(粉化);
冬季低温环境下,吸水瓦片因冻融循环(水分结冰膨胀)导致内部开裂;
沥青瓦因受潮导致卷材粘连、背胶失效。
2.原因
露天存储无防雨措施,雨水直接浸泡;
环境湿度高(如地下室、雨季),瓦片吸湿后无法干燥;
陶瓦、水泥瓦等多孔材质未密封存储,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。
3.解决办法
防雨防潮:
室内存储:保持通风,相对湿度控制在60%以下,地面铺防潮膜,瓦片底部垫高30cm以上;
露天存储:搭建临时雨棚(棚顶坡度≥15°,防止积水),覆盖防水帆布(边缘下垂至地面,防止雨水渗入),底部用砖或石块架空,避免地面水汽上升。
材质针对性保护:
陶瓦、琉璃瓦:存储前检查是否有裂缝(有裂缝需单独存放,避免吸水),整体用塑料膜覆盖,减少空气接触;
沥青瓦:需密封在原包装内,避免开封后受潮,存储温度≥5℃(防止低温脆化);
水泥瓦:确保出厂时已充分干燥(含水率≤10%),存储时远离水源,避免长期淋雨。
三、风化与老化(釉面损伤、褪色、脆化)
1.问题表现
琉璃瓦、彩釉瓦釉面褪色、失光,甚至剥落;
沥青瓦因阳光直射导致卷材老化、开裂,背胶失去粘性;
木质瓦(如木片瓦)受潮后霉变、虫蛀,表面涂层脱落。
2.原因
长期暴露在阳光下,紫外线加速材质老化(尤其沥青瓦、彩釉瓦);
环境中酸碱物质(如工业区、沿海地区)腐蚀瓦片表面(如琉璃瓦釉面被酸雨侵蚀);
木质瓦未做防腐处理,存储环境潮湿导致微生物滋生。
3.解决办法
避光防晒:
露天存储时,雨棚顶部加装遮阳网,或选择阴凉处存放,减少阳光直射;
沥青瓦、彩釉瓦需保留原包装(遮光性包装),避免开封后长期暴露。
防腐蚀:
沿海、工业区存储时,瓦片需密封覆盖(如用塑料膜包裹),减少盐雾、酸碱气体接触;
定期清理瓦片表面灰尘(用软布轻擦),避免污染物堆积后遇水形成腐蚀液。
特殊材质保护:
木质瓦:存储前涂刷防腐漆,放入通风干燥处,可在周围放置防虫剂(如樟脑丸);
金属瓦(如彩钢瓦):检查表面涂层是否完好,有划痕处补涂防锈漆,避免锈蚀。
四、标识混乱与损耗扩大
1.问题表现
不同型号、规格的瓦片混放,取用时装错,导致铺设时尺寸不匹配;
局部破损的瓦片未单独标识,混入完好瓦片中,使用时才发现,影响施工效率。
2.原因
存储时未分类,无明显标识;
检查不及时,破损瓦片未及时隔离处理。
3.解决办法
分类标识:按型号、规格、颜色分区堆放,每堆旁挂标识牌(注明类型、数量、入库日期),避免混放。
定期检查:每周检查一次,发现破损、变形的瓦片及时挑出,单独存放(标注“待处理”),评估是否可修复(如小缺角的瓦可用于非外露部位),无法使用的集中处理,避免二次污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