琉璃瓦厂家提供的日常保养措施,核心是基于其产品材质特性(釉面+陶/瓷胎体)和使用场景(户外露天、长期受风雨侵蚀),聚焦“护釉面、防破损、保防水”,通常以官方指南形式明确操作规范,覆盖存储、安装后维护及问题预防。
一、出厂后存储阶段:避免未使用前损坏
1.环境与堆放规范
温湿度控制:厂家要求存储仓库需干燥通风,相对湿度保持在40%-60%,禁止露天淋雨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(如地下室),防止胎体吸潮后后期安装出现开裂。温度需稳定在5-35℃,避免高温暴晒导致釉面提前老化,或低温冻裂(尤其北方冬季存储需做好保温)。
分类与堆叠:按瓦片型号、颜色单独堆放,禁止不同规格混堆导致挤压破损;堆叠时底层用木质托盘垫高(离地≥10cm),每层之间铺软纸板或泡沫垫隔离,防止釉面摩擦刮花;堆叠高度不超过1.2米(陶质瓦不超过1米),避免底层瓦片因重压破裂。
远离污染源:禁止与强酸、强碱(如水泥、化肥)陶瓷瓦运输需围绕防碰撞破损、防潮湿侵蚀、防重压变形三大核心,结合其脆性大、釉面易刮花的特性,从包装、装载、运输过程到卸货全环节管控,***大程度减少运输损耗。
一、运输前包装防护:筑牢***道防线
单瓦基础包装
厂家通常采用“瓦+缓冲材料+纸箱”的基础包装,每片瓦之间需垫珍珠棉、泡沫板或软纸板,确保瓦与瓦无直接接触,避免运输中摩擦刮花釉面。
若为无原厂包装的零散瓦,需用气泡膜单独包裹每片瓦(尤其边角和釉面),包裹厚度不低于5mm,接头处用胶带固定,防止运输中气泡膜脱落。
成箱/成垛加固
纸箱包装的陶瓷瓦,每箱重量控制在20kg以内(约5-8片,根据瓦的尺寸调整),避免单箱过重导致底层瓦受压破裂;箱与箱之间填充泡沫块或瓦楞纸,填补空隙,防止晃动碰撞。
成垛运输时,用缠绕膜将整垛(高度不超过1.2米)紧密缠绕3-5层,外层再套防水篷布,防止雨水、潮气渗入纸箱,导致瓦体吸潮(陶质陶瓷瓦吸潮后易在后续使用中开裂)。
二、装载环节:科学摆放,均匀受力
车厢预处理
运输车辆车厢需清理干净,无尖锐杂物(如铁钉、碎石),车厢底部铺垫木质托盘或厚橡胶垫,避免瓦体直接接触车厢底板,减少颠簸导致的磨损;若车厢有缝隙,需用防水胶带封堵,防止雨水渗入。
禁止使用无篷货车运输(尤其雨季),必须选用带封闭车厢或可加盖防雨篷布的车辆,避免运输中淋雨或暴晒(高温暴晒可能导致釉面提前老化)。
堆叠与固定规范
陶瓷瓦需直立或侧立堆叠(禁止平放堆叠,平放会导致釉面受压磨损,且底层瓦易因重压破裂),堆叠时确保每一层对齐,避免倾斜产生偏移,导致垛体坍塌。
不同规格、型号的瓦分开堆放,用隔板隔离,防止混放导致尺寸不匹配引发碰撞;垛与垛之间、垛与车厢壁之间用硬纸板或泡沫板填充,并用绳索或绷带从不同方向固定垛体,确保车辆启动、刹车时瓦垛不晃动。
装载高度不超过车厢高度的80%(通常不超过2米),且顶部禁止堆放其他重物(如工具、包装材料),避免重压导致瓦体破裂。
三、运输过程管控:减少颠簸与环境影响
路线与车速控制
优先选择平整、路况好的公路运输,避开颠簸严重的乡村土路或施工路段,减少车辆颠簸对瓦体的冲击(剧烈颠簸易导致瓦与瓦之间碰撞、边角破损)。
行驶过程中保持匀速,起步、刹车、转弯时减速慢行,避免急加速、急刹车导致瓦垛移位;车速控制在60km/h以内(高速公路不超过80km/h),尤其在雨天,需进一步降低车速,防止车辆打滑引发碰撞。
途中检查与防护
长途运输(超过4小时)需每2小时停车检查一次,重点查看瓦垛是否松动、包装是否破损、车厢是否漏雨,若发现瓦垛移位,需重新固定;若包装破损,及时用备用气泡膜、胶带修补,防止瓦体暴露受损。
夏季运输时,避免车厢内温度过高(超过35℃),可适当打开车厢通风口(确保无雨水进入),防止瓦体因高温膨胀导致包装紧绷,增加破损风险;冬季运输(北方地区)需注意车厢保暖,避免瓦体因低温脆化(尤其陶质瓦),降低抗冲击能力。
四、卸货环节:轻卸轻放,避免人为损坏
卸货工具与人员规范
卸货需使用叉车(配备软质货叉套)或人工搬运,禁止用起重机直接吊装瓦垛(易因晃动导致瓦垛散落);人工搬运时,每人每次搬运不超过2片(单瓦重量超过5kg时需两人配合),双手托住瓦的两侧(禁止单手拎边角,避免边角受力断裂)。
卸货人员需戴手套(无粉防滑手套),避免手指汗液、油污污染瓦面釉层,同时防止搬运时打滑导致瓦体摔落。
卸货后临时存放
卸货后需将陶瓷瓦临时存放在干燥、平整的场地,底部用木质托盘垫高(离地不低于10cm),避免地面潮气侵入;若需露天临时存放(不超过24小时),需用防水篷布***覆盖,且四周做好排水,防止雨水淤积浸泡包装。
临时存放时,堆叠方式与运输时一致(直立或侧立),堆叠高度不超过1米,且禁止在瓦垛旁堆放其他重物,避免碰撞导致瓦体破损。
五、异常情况处理:降低损耗风险
若运输途中发生包装破损、瓦体断裂,需立即将破损瓦与完好瓦分开存放,标记破损位置和数量,避免破损瓦的碎片划伤其他完好瓦;到达目的地后,及时与厂家沟通,确认是否需要补发或处理破损件。
若运输中遭遇暴雨导致包装受潮,卸货后需立即拆开受潮包装,检查瓦体是否吸潮(陶质瓦吸潮后表面会变色、增重),若瓦体未受损,需将其转移至干燥通风处晾干(禁止暴晒),晾干后再重新包装存储。、尖锐硬物(如钢筋、工具)同库存储,防止化学物质腐蚀釉面,或硬物撞击导致缺角。
2.存储期检查与防护
定期检查:每2周抽查一次,重点查看包装是否破损(原包装破损需及时用防水布覆盖)、瓦片是否有裂纹或釉面脱落,发现问题立即单独标记,避免流入安装环节。
防氧化处理:若存储超过6个月,厂家建议对瓦片釉面轻涂一层专用防护剂(需使用厂家配套产品,禁止用普通机油),形成临时保护膜,防止长期闲置导致釉面失光。
二、安装后日常维护:保障长期使用性能
1.釉面保养:维持外观与抗腐蚀能力
清洁规范:厂家推荐用中性清洁剂(如肥皂水、专用釉面清洁剂)搭配软毛刷或棉布清洁,禁止使用强酸(如盐酸)、强碱(如氢氧化钠)或带研磨颗粒的清洁剂(如钢丝球、去污粉),避免划伤釉面或腐蚀釉层。每年春季清洁1次,去除冬季积尘和鸟粪。
釉面防护:安装后1年内,需***涂刷厂家提供的耐候型釉面防护剂(透明无异味),形成抗紫外线、抗酸雨的保护膜;之后每2-3年补涂一次,尤其屋顶边缘、屋檐等长期受雨水冲刷的区域,需重点覆盖,减缓釉面褪色和剥落。
禁止不当操作:禁止在瓦面行走时穿硬底鞋(如皮鞋、工装鞋),避免踩碎瓦片或刮花釉面;禁止直接向高温瓦面浇水(如夏季暴晒后),防止釉面因温度骤变开裂。
2.结构与防水维护:防止破损与渗水
定期检查频次:厂家要求安装后每3个月做一次基础检查,每半年做一次***检查,重点关注:
瓦片是否松动、开裂、缺角(尤其屋脊、屋檐等易受力部位);
瓦片搭接处的防水砂浆或密封胶是否老化、脱落;
固定钉是否生锈(厂家通常推荐用不锈钢钉,若出现生锈需及时更换)。
破损修复标准:
轻微裂纹(未渗水):需用厂家***的中性硅酮防水胶(颜色匹配瓦片)沿裂纹涂抹,胶层厚度≥1mm,延伸至裂纹两端各2cm,禁止用酸性胶(会腐蚀釉面);
严重破损(开裂、缺角、渗水):必须更换厂家同批次、同规格瓦片,拆除旧瓦时需清理干净搭接处的残留砂浆,新瓦安装后用厂家配套的防水砂浆固定,确保搭接长度≥5cm(符合防水规范)。
排水保障:每季度清理瓦面落叶、杂物,疏通瓦片间的排水槽(厂家设计的瓦型通常有专用排水通道),禁止堆积杂物导致积水,避免长期积水滋生青苔、侵蚀胎体。
3.特殊场景防护:应对极端环境
高温与紫外线(南方地区):厂家建议在屋顶加装遮阳网(尤其夏季),或选择厂家推出的“抗紫外线加强型”瓦片;每年夏季过后,额外补涂一次釉面防护剂,修复紫外线造成的轻微损伤。
低温与冰雪(北方地区):冬季大雪后需及时清理瓦面积雪(用软塑料铲,禁止用金属铲刮擦釉面),避免积雪重压导致瓦片断裂;结冰后禁止用热水浇融,需自然融化,防止温度骤变开裂。
台风与暴雨(沿海地区):暴雨前检查瓦片固定情况,松动处用防水砂浆加固;台风后逐一检查瓦片是否移位、脱落,及时修复搭接缝隙,防止雨水从松动处渗入屋顶。
三、厂家明确的禁忌与注意事项
禁止擅自用非厂家配件修复:如用普通玻璃胶代替专用防水胶、用不同材质瓦片(如水泥瓦)混搭更换,可能导致兼容性问题,影响防水效果,且厂家可能不再承担质保责任。
禁止在瓦面加装重物:如太阳能板、广告牌等(需加装需提前与厂家沟通,使用专用承重支架,避免直接压在瓦片上),防止瓦片因过载断裂。
专业维护要求:屋顶坡度>30°或高度>5米时,厂家建议联系其授权的专业团队进行保养,避免非专业操作导致瓦片损坏或人员安全事故。